首页—问与答
第三届《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赛事的问与答
问:我们非常高兴地盼到第五届《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开始了!
请问比赛组委会,第五届较之前四届有什么不同?
答:《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经历了2003、2005、2007、2009四届赛事,
组织委员会之所以能够坚持八年浩繁的组织工作,动力源于深深的期待:出现“悦耳
动听,气质良好,易于传播”的优秀民乐室内乐作品。第五届《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
室内乐作品比赛》评审委员将做较大的改动。新的评委会成员将会是活跃在演出及创作
第一线的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等等。
问:第5届比赛对参赛作品有新的要求吗?
答:依旧坚持:鼓励作曲家创作出“继承中国民乐传统和时尚文化相结合”的新民乐作品
为宗旨,所以,参赛作品应该是大众喜欢听的并且是听的懂的。希望通过比赛涌现一
批优秀作品,稍稍缓解今天民乐室内乐新作品匮乏的现状。我们在比赛章程中继续明确
提出对参赛作品的要求:悦耳动听,气质良好,易于传播。
问:我们的创作该怎样入手呢?
答:《TMSK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实际上是创作新民乐室内乐的实验活动,
也是一个需大家共同研究的课题。参加比赛,需要做点功课。于是,组委会建议参赛
者:从中国民乐传统、中国文学意境、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民歌
音乐中吸取创作的营养,并融入音乐创作的新技法。我们希望年轻的曲作者们能重视
对祖国博大、丰富的音乐资源的学习、掌握,并使之发扬光大。
问:你们是在发动一场音乐创作的寻根活动,对不对?
答:可以这么认为,这正是年轻作曲者所欠缺的。分析前四届的参赛作品,有不少作者
显示了创作的才华,这令我们感到鼓舞。但是,也有较为普遍的“作品缺乏美感”
的现象,创作呈现过于个人的随意性的走势,听众难以欣赏和共鸣。比赛评选委员会
主任吴祖强教授提请参赛者注意:在作品中要体现鲜明的中国文化的根,有根有源,
才能根深叶茂。寻求“文化之根”是一个很宽泛的理论问题,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非一朝一夕、一曲两曲所能达到的。今天,我们提供一些范围的音乐素材供大家参考,
千万不要误会参赛作品只局限于此,诸位可在最大的空间尽情发挥。
1 2 > 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