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届回顾


新作品诞生的探索—— 小记获奖者的心声

       入夜,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大厅又渐渐人头攒动起来。

       2003年岁末,连续有几台民族音乐会上演,其中就有12月27日举行的《TMSK刘天华奖2003
   
  中国民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很多年未见这样的情景了,莫非这点点星火真的会为久已沉寂的

  民乐乐坛燃起一片生机?

       在《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的确获得令人兴奋的信

  息:180部应征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出自20岁出头的年轻人之手,这在近年民乐声势一路走低的大

  背景下出现,实属难得;而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参赛的部分选手并非专业作曲出身,如获得二等

  奖的两位选手均为乐曲演奏者,但却写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她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创作背景和

  经历?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也带着期盼的心情,本刊记者特别走访了这次活动策划人唐斯复老师

  与两位二等奖得主祁瑶、刘一的一席交谈,从中可以听到如何能创作出优秀民乐新作品的线索——

  唐老师:本次民乐比赛作品评选虽然一等奖空缺,但是,我们收获还是挺大的,你们二位的

          创作就给我们以启发。所以,在颁奖音乐会上让主持人在解说词中特别说明,你们是

          从舞台上的演奏员转来作曲的。因为,你们经常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对乐

          器的性能和表现力特别了解,尤其是作品能否打动观众,你们是直接感受的。现在,

          很多作品生涩、不悦耳,离听众很远,哪怕是常听音乐会的听众也会觉得接受、理解

          有些困难。刘一的作品《影的告别》以吹打为特色,中间还有呐喊;祁瑶的作品《对

          话集1——切罗与筝》则是用大提琴和古筝来协奏,十分有趣。你们怎么会有这些创

          作想法的?我们随便聊聊。

  刘一:  我既是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者,也是作曲者,接触面比较宽。现在的音乐创作已经超

          越了过去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而更多的是去体验一种情绪。但这在国内还很少去

          接触,听众还不太能够接受,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举个例子,前一阶段去瑞士演奏,

          我们感觉自己的作品已经很现代了,可是当地人觉得我们的音乐还不够现代。我们面

          临一个新的课题:若要写的很现代,和国际接轨,会产生国内听众的不理解或误解。

          于是,我在这个曲子里一方面从西方音乐出发,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曲子中

          间有了中国民族化的音乐,观众在听觉上便有了共鸣;我也加入了爵士的成分,却运

          用了中国民间音乐来表现。这样的话听众就能够接受了。

                                                               < 1 2 3 4 5 > 共5页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五十多年来,“上海之春”始终坚持新人新作的传统,热情弘扬中华民族音乐,积极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大力推动中外交流,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一大批经典音乐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民族音乐室内乐是当今民族器乐舞台上重要表演样式之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是民族器乐音乐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民族器乐这一扎根于民间与群众的艺术也需要在历史中不断地寻找符合自身本源气质的声音表达。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寻找中国的声音——第六届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征集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将为广大有志于为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作曲家们,提供一个展示创作才华的舞台,发掘更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悦耳动听,气质良好,易于传播”的民族室内乐作品。
本次征集活动将在2018年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举办决赛及颁奖音乐会、创作高峰论坛、排演交流等系列活动。

 

   
   一位女士,坐在TMSK餐厅的一

   角吃晚餐,九点半,小舞台突

   然亮起,TMSK的新民乐表演开

   始,女士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

   节目,第一首的「王昭君」还

   没有演奏完,已经泪水满面.....
    
   《乐可乐,非常乐——TMSK

    中国新民乐专辑》是对中国

    传统民乐新的诠释。